数字音频的记录原理和参数 要想知道如何获取好的声音,就必先需要了解声音的原理。我们知道,声音属于机械波,通过振动在各种介质中传播。声音可以分解为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正弦波的叠加,这个过程属于傅立叶变换。简而言之,声音可以使用波形来表示,一条波涛汹涌的曲线,也许就是莺歌燕语的本体。 在模拟音频的时代,人们利用录音带、黑胶唱片记录声波。声波被记录在录音带的磁极和黑胶唱片的凹槽中,机器读取后产生不同的电压,驱动扬声器发音。在数字时代,由于自然产生的声音太过于复杂,无法用具体的数学公式表示,所以没法像模拟音频时代一样画出声波的具体形状以发音。于是,人们只能利用0101组成的非连续的采样点,近似地描绘声波的曲线。
数字音频有两个参数尤为重要——采样率和比特率(码率)。既然声波属于曲线,那么将其描绘出来就需要纵横坐标轴:横坐标轴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声音振幅等特性。数字音频无法在时间段内连续采样,只能断断续续地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得到一个采样点,而这些采样点的密集与否,直接关系到对声波曲线的还原。采样点的密集程度被称为采样率,单位为kHz。
不过,决定声音还原程度的要素不仅仅是采样率——喝西北风的话喝多少也不会饱,到肚子的才是实货。同样,如果采样率很高,但是每个采样点都没有采集什么东西的话,出来的声音往往也不会很好(当然SACD这种怪物除外)。决定采样点所采集数据量的参数被成为比特率(码率),精度单位是bit,吞吐量单位为bps。和视频的码率相似,码越多,马赛克(声音失真)也就越少。 一般而言,在理论上,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Hz。实际上成年人的听力范围还要小一些,能听到的声音频率上限往往不超过17000Hz。理论上(又是理论上),44.1kHz的采样率已经可以还原最高为22.05kHz的声音,16bits的采样精度也足以表达出96db的动态范围——目前的喇叭也很少能回放超过90db的动态范围,于是44.1kHz的采样率和16bits的采样精度就成为了CD数码音频的标配。
注意,以上的数据都只是“理论上的完美”,在一些苛刻的发烧友心中,SACD和高清音频才是标配。但即使如此,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在各种设备上所奏响的数字音频依然很少能达到CD的标准。低码率甚至低采样率的音频文件,成为了音频系统的瓶颈。
|
正在阅读:让旋律流淌 小谈高品质数字音频的配置让旋律流淌 小谈高品质数字音频的配置
2013-08-01 15:37
出处:PConline原创
责任编辑:censi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本文导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