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不仅仅是一次世界的体育盛会,她同时是一次机会,一次将这个国家独特文化、艺术魅力展示给全世界的机会。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们都一直在为此努力。从2004年开始,马浚诚老师一直参与着关于奥运的各方面设计工作,多项作品获奖、中选。为此采访了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城市信息设计学部主任马浚诚先生。 马浚诚老师简介 教育部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 秘书长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院长助理 城市信息设计学部 主任 图1 中央美术学院马浚诚老师
记者:请谈谈几年来参加奥运设计的感受?
马浚诚:作为一名设计师,能参加奥运设计是一生中的幸事,而我们所有的设计师都清楚地知道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因此我们设计师面临的问题就是能否抓住这次机会,将我们的设计成果展现出来。
正如我们现在评价以往每届奥运会的设计一样,我们中国设计师也将向全世界的同行交出一份答卷。因此,我们的设计在具备国际设计视野同时又要能体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奥运的景观雕塑作为提升奥运场地整体魅力,增添奥运场地艺术品位的有机载体,多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相信在广大设计师、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奥运会必然能够呈现出大量优秀的作品,留下众多的奥运文化遗产。 记者:我知道您参加了多项奥运设计,您认为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在参加奥运设计过程中什么原则是最重要的?
马浚诚:我觉得创新与传承是奥运设计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在景观设计中创新就意味着成功,而何为创新?我想就是更具“差异性”的设计,从表现手段、风格、到给受众的视觉体验与参与的不同感受,独特的创意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历经5000年延续不断的文化体系,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至今从未出现文化断层的国家。怎样有效的运用我国的民族资源,并且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而不使之变成我们的“包袱”。是我们这几代设计师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差异性”设计的问题,请问你是怎样在设计中运用这一方法的?
马浚诚:以景观雕塑为例,当所有景观雕塑都是向“上”和“大”发展的同时,我选择相反设计思路的设计作品,“互动与体验”获得优秀奖,因为这件作品是惟一一件向地面下发展的雕塑,当行人走在玻璃地面,地下相应的雕塑就会亮起来,好象倒影。而我参与此次奥运景观与雕塑设计所获得的五个奖项和后来中选的作品都是基于对“独特与创新”的理解与判断。景观雕塑应该是融入于整体环境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应该是建筑物的“陪衬”,但也不能和和周围环境发生冲突。景观雕塑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到一个媒介、桥梁的作用,让奥运场地中的游客可以更好的与该场地产生互动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