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经验之谈:我是这样领导一个学生项目的经验之谈:我是这样领导一个学生项目的

2005-08-05 10:02 出处: 作者:Peter Cheng 责任编辑:xietaoming

  这些工作做完之后,我们认为需求分析的文档就基本成形了,于是我们举行了一次评审,这是一次审查(Inspection),由所有组员参与,评审对象就是需求文档。我们提前两天将文档打印分发给每个人回去浏览准备,一个小插曲是打印和复印的费用花去了我们第一笔集资经费(50元)的一半,让我们吃了一惊,后面要勒紧裤腰带省点用了,毕竟大家都还是学生,花的是自己的伙食费。其实我本来以为这次评审将是失败的,因为大家以前没有过经验,而且这段时间大家都比较忙,可能不会太认真的去阅读文档和找出瑕疵。然而事实让我吃了一惊,每个人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人均花费了两个小时阅读文档,这已经足够了。我们的评审相当顺利,问题接二连三地被提出来。当然有一点遗憾是评审的时间没有把握好,有点拖沓了,不是因为问题太多,而是花了一些时间在如何解决上。按照各种书籍的观点,评审会议应当着重发现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我们不经意的犯了这个错误。然而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完成需求文档时,犯的一些错误多半是对这个问题不理解,而不是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也就是说不是很清楚what,一旦明白了what,那么how可能是比较容易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及时指出问题是什么,指出问题的本质,这样长远的看是节省时间的,减少返工的次数。为什么大家会愿意去花宝贵的时间阅读文档和找出瑕疵,我想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因为打印这些文档的开支比较大,大家都很心疼钱,所以不忍浪费,于是才会认真地阅读文档。挺好的。

  起初是我们的“首席架构师”完成系统结构的设计,为了节省时间我们试图同时完成系统架构的设计和模块的细节设计,于是碰到了问题,功能上有点不统一,直接原因是对需求没有做很好的回顾和了解,仍然比较模糊,于是,原型系统发挥作用了。我在拿到需求文档之后,花了一个晚上做了一个原型系统,只有简单的界面,示意一下,这大概也是原型系统的初衷之一吧,原型系统本来是为客户服务的,与客户有一个基本的交流对象。我当时的本意是直接做正式的界面(这个天真的想法是很不合适的,然而我当时相当自信,认为没有问题),而不是做原型系统,后来我们的“评审经理”提醒我说你现在做的应当是一个原型系统,用一下就抛弃的,我才察觉到险些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庆幸的,这个系统正好可以被用作原型系统,为我们的分析设计做了很好的铺垫。我们的设计师不是很愿意阅读需求文档,更愿意直接看原型系统来发掘设计思路和要求,幸好这个原型是比较完善的,至少没有遗漏一些功能表示。

  然而,第一个设计是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对RMI(远程方法调用)没有很好的了解,RMI是这个系统的底层实现,这是我的要求,我的另一个要求是力争符合MVC的标准,或者向着它努力,以它为原则。然而我们的设计师之前没有RMI和MVC的基础知识,就直接进行了设计,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否决之后重新阅读了书籍,建立了第二个架构,模块分得也比较仔细和合适了,基本可以接受,然而整个系统结构显得有些冗余和不清晰,问题出在MVC中的M。我们的理解中,V就是界面,对应于分析类中的boundary方面的内容;C毫无疑问就是主控器了;然而M,都知道是模型Model的意思,起初的思路是寻找系统中的名词,找到之后形成类,也就形成了相应的M。于是,系统中充斥着M。去掉一些不必要的,还是有很多,我隐约的觉得有些不必要。我花了一个下午推翻了重做,建立的设计方案中几乎没有M,或者说实体(Entity)类,这样的方案是简单的:界面发出事件请求,相应的控制器进行响应,然后更新界面并反馈信息,没有实体什么事。这或许不是一个面向对象的系统,因为乍一看找不到对象。然而这样的系统实现起来相当简单和直接,难道是设计的倒退吗,还是或者根本没有弄清楚面向对象的实质。我们的设想是,所有的名词(实体对象)都通过数据库持久性存储起来了,访问或者更改的时候直接查库,然后直接把查询结果以ResultSet(结果集)的形式交给界面去更新就可以了,何必假惺惺的封装起来再给界面,然后界面那边又要解封装,似乎多此一举。我们没有找到这样设计的大缺陷,尽管我们知道这可能是不合适的,比如不利于扩展,不利于代码重用等等。另一个重要的缺陷是,界面部分也要完成一些业务逻辑,比如对结果集信息的提取,这显然是不符合MVC要求的。然而鉴于我们现在的编程水平,易于实现是相当重要的。于是,这个方案被接受了,这是一种妥协,更像是一种失败的妥协,或者说这样的设计更像是一种失败的设计。可能后面还会返工,适当的增加一些M的部分,比如至少不能把ResultSet交给界面吧。呵呵,偶尔想起来太荒唐了。

  界面设计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因为可以参考的系统很多,很难达成一致。这部分工作正在做,我把我的初始意见形成草案分发了出去,大家讨论之后试图在五一前达成一致,因为一旦放假,沟通将变得困难。一个合适的考虑是五一期间基本完成编码,当然前提是大家都对各自要做什么相当清楚,接口的定义要一致和清晰,这部分我们还比较弱,设计还是粗粒度的。我们渴望接下来的几天能够提速,现在也正在提速。尽管我们落后进度将近一周,不过通过加快设计并形成良好的设计方案,我们的编码能够节省很多时间,测试也是一样,大家对按时完成充满了信心。当然,没必要也不可能五个人都参与编码,可能直接编码的只有两三个人,我负责界面,另外一个数据库编程的高手,其他的适时而定,编码方面绝对不是人多了时间就短的,绝对不能用人月除以人数得到月份,我觉得对这样的学生系统,一两个人写代码就足够了。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这一周:紧张而充满希望。

  五一期间一直在写代码,现在看来是个错误的选择。我本以为尽管是一个训练软件工程的项目,然而把程序完成仍然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如果系统都没能按计划完成,那这个项目谈何成功呢。于是,我们决定利用五一期间的长假完成一些代码,主要是我负责的界面部分。为什么从界面开始,因为之前写过一个原型系统,对这个系统的轮廓已经略知一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没有进行详细的设计。设计只是表面的,比如确定了RMI,确定了门面模式,确定了最简单的单控制器机制等等,然而一个核心是内部的方法、属性都没有具体定义,尽管有些可笑的是完成了数据库的初步设计。一切,都有些荒唐,至少顺序上是的,也许是我个人有些急功近利了,想早点完成这个事情,毕竟我们还有别的课要上,软件工程不是我们本学期的全部。当时的想法是:我写写界面,边写边进行类的设计,然后逐渐明确数据库设计方案,然后列出方法簇给负责数据库的拍档去完成内部逻辑。换句话说,所有的接口都是边写界面边确定的。这样做是完全错误的,本以为可以缩短时间,哪知道在我向其他人解释这些接口的时候费尽周折,以至于我自己都很难描述清楚某个方法究竟是做什么用的。这时我才渐渐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先确立接口,这是大家共同的语言,有了接口,有了明确的子系统划分,大家可以舒适地并行开发。然而现在,我们的情况更像是流水线开发,我做出一个界面,扔几个方法给数据库那边去完成功能。可事实上我在逐渐往后开发时总是不免的又会修改前面的设计,越改越乱,这才造成了数据库那边的编码困难。核心是什么,核心是分析设计不充分,甚至可以追述到需求的不充分。比如确定一个订单,我们只是简单地提到了要有这个订单,然而订单具体包括哪些项目我们没有明确下来,而是打算留到后面的分析设计去完成。我们之所以敢于这样是因为这是一个学生项目,没有真正的客户,我们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改需求,只要可以方便我们实现。于是,为了省事,我们将许多稍显麻烦的工作留到了后面,一次一次往后拖,逐渐的,越发混乱。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相关文章

关注我们

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