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资讯]来自中国的UC,走的是一条深度本土化的路线。其深耕印度市场的过程,也是外派员工们“填坑”经验猛涨的过程。 阿里巴巴大UC事业群员工罗菲,依然记得两年前,她第一次去印度出差时的情景。 当时,她跳上了一辆“突突车”——就是那种在德里街头随处可见,和出租车同台竞技的三轮车。在车里,她竟然看到了一张手写的“广告”,上面写着“Googleisamazing!(谷歌棒极了!)”。她很好奇地问司机,为什么会在车里贴这个? 司机回过头来,笑得一脸灿烂:“你不知道吗?谷歌现在的CEO劈柴哥(SundarPichai),是咱们印度人呀!” 诞生于2004年的UC浏览器,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应用之一,与此同时,它也是深耕印度市场的“老兵”。从2011年在印度设立办公室起,如今,UC浏览器已在当地拥有1.3亿月活用户,而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也正是谷歌旗下的Chrome。 依靠成熟商业模式的Chrome,在印度打的是“生态战”,主攻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精英人群。但来自中国的UC,走的却是一条贴紧百姓的路线。从普通大众入手,UC通过产品优化技能,以及“内容聚合”的定位,展开差异化竞争。UC在印度市场的占有率,曾大幅超越Chrome,而其孵化的短视频社区产品VMate,也刚刚在5月底,获得了亿级美元的融资。 随着业务的起色,越来越多的UC员工,开始奔走在中国和印度之间。对于正在深化国际化进程的阿里巴巴来说,并不发达的印度,显然挑战更大;而这些UC员工在印度的“填坑”经历,其实也是中国公司国际化之路上的缩影。 管理印度团队,是怎样的体验? 每次去印度之前,郭嘉林都会把自己32寸的行李箱塞满——酱油、醋、速冻牛肉丸……3年前,刚被外派印度时,打倒他的不是重度湿热的天气,和令人绝望的交通,而是飘荡在每个角落的浓浓咖喱味。 后来,阿里巴巴德里办公室专门请了个印度厨师来做中餐,但他还是会往菜里放很多咖喱。最终,郭嘉林不得不“人肉背货”。这些年,他背去的中国食品,差不多可以开个超市。 不过,生活上的这些不便,和他工作中所遭遇的挑战比起来,只能算“毛毛雨”。 在印度,郭嘉林要带一个40人的技术运营团队,其中,有30个印度人。 和以“劈柴哥”为代表的硅谷印度IT精英相比,印度国内的技术人才储备,却捉袖见肘。来自LinkedIn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是全球科技人才外流最多的国家,四成去了美国。郭嘉林回忆,刚刚开始在印度招人时,曾有一天面试了20个人,一个都没看上,郁闷至极。后来,团队不得不适当降低标准,把有潜力的员工招进来之后,再进行一段时间精心的培训。 这种培训,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还包括个人心态和工作意愿。对阿里员工来说,“使命驱动”是常态,“价值观”也是其重要考核内容。但在印度,很多员工一开始,还是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打工的”,并没有强烈的意愿去拥抱变化,迎接挑战。 为了激发员工的潜力,更好地服务本地化业务。UC印度办公室制定了一套人性化,激励性质更强的工作、晋升制度。 在印度工作2年的UC员工周士阳,曾先后在法国、美国企业工作过。在他看来,外国人在欧美企业工作,很容易碰到“玻璃天花板”,但在UC印度办公室,晋升之路却要畅通很多。以他团队一位比较出色的印度同事为例,通过一些项目充分证明了自己,并成功获得了晋升。 除此之外,身为管理者,郭嘉林还在多年的磨合中,领悟到一点:印度员工的自尊心更强,更需要夸赞。为此,他也会适时地“投其所好”。 一次,他注意到,团队里,有一位并不精通中文的印度同事,为了提高沟通效率,每次给中国同事写邮件,都会用软件翻译成中文。郭嘉林认为,这件事看似不起眼,却显示了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因而在一个集体大会予以表扬了。当时,这位小哥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此后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工作格外有激情。 手把手教印度人做“十万+” 和郭嘉林一样,周士阳的工作,也是和印度当地人打交道。但他打交道的人更杂,有机构媒体、自媒体人,甚至,作为中国人,他还“潜入”了宝莱坞。 2015年起,“内容”成了UC印度战略的关键词。通过优质的内容,UC希望能覆盖更多人群,增强用户粘性。 周士阳肩负的职责,正是为UC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但“正经有余,八卦不足”的印度专业媒体,一开始很难理解,如何用更“轻”的模式去制作内容。 对此,周士阳并不急着去说服他们,而是先谈感情,交朋友。 在印度街头,有一种马萨拉茶。通常,茶贩子拉着一车茶,直接在尘土飞扬的大街上叫卖。其过分甜腻的口感,以及恶劣的饮茶环境,常常让中国人敬而远之。但周士阳却不介意和印度媒体人一起去喝马萨拉茶。当大家一边喝茶,一边吐槽,忽然之间,印度炎热的午后,似乎也没有那么令人厌烦了。 就这样,被当地人评价为“像个印度人”的周士阳,慢慢获得了媒体人的信任。但在周士阳看来,更重要的,是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内容生产方式,近几年来在中国的成功。当印度人看到这套“玩法”在中国行得通时,他们也就更愿意去放手一试。 在中国“老司机”们的带领下,印度媒体开始放下“架子”,用更亲民的方式讲故事,除了“硬”新闻,在UC上开出专栏的印度媒体,也开始有了人物传记、娱乐八卦等内容。如今,共有350家机构媒体和6.5万名自媒体人,为UC撰稿。 不过,最值得一提的,还是UC打造的“板球”IP。板球在印度有多受欢迎呢?每年板球季,印度就迎来了“万人空巷”的时刻。据说,届时,政府会提前下班,连医院的手术都会后推,人们都围着电视机看比赛。数据显示,35%的印度人都是板球迷,换算过来就是4.6亿人,一个可怕的天文数字。 UC在板球季的海报 和印度史诗一样,板球有个特点:漫长却不无聊。通常来说,一场球赛,可以打3-8小时,而人们不可能全程守在电视机前。这为移动端的内容消费,创造了契机。除了图文内容,UC团队还推出了“猜球”“板球宝贝评选”等内容,进一步提升人气。不过,这些高人气项目,筹备的过程都异常艰辛。 周士阳依然记得,选美项目“板球宝贝”启动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去哪里,才能找到这么多妹子?” 压力山大的周士阳,当时“疯了一样”,在大大小小的论坛上发帖征妹子,还通过各种关系去联系模特、网红等机构。 从未涉足过这个圈子的周士阳,不想错过任何一个机会。一次,为了见一个号称“有模特资源”的摄影师,他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出租车,来到德里一个特别偏僻的住宅区。当车子在一所破败不堪的居民楼面前停下时,周士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遇到了骗子?不过,事情总算往好的一面发展了,破楼里,竟然真的出现了一名摄影师,而以他为突破口,团队在两年的“板球宝贝”项目中,总共有近12000名用户报名参赛。 板球IP,成了UC的杀手锏,带来了明显的用户增长。今年IPL(印度板球超级联赛)期间,UC平台上产生了23万条相关内容。这些优质内容,再次带动体育类用户粘性同比增长16%。 进军宝莱坞 在印度,“快”和“慢”并行不悖。周士阳吐槽,整整2年时间,他从宿舍到公司那段200多米的路,才算装上了路灯;但另一方面,曾经需要到处找信号的印度人民,如今却提前实现了“流量自由”。 罗菲隔三差五就要去印度出差,做市场调研。她惊讶地发现,对流量异常珍惜的印度人开始在碎片时间里刷视频,这也为UC接下来的产品研发,奠定了方向。去年,UC孵化的短视频产品VMate诞生,这个类似于快手的短视频产品,在印度市场一经推出,就很受欢迎,如今在谷歌应用商店下载量过亿,全球月活超过3000万。 在郭嘉林看来,如今印度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本土的竞争对手,都在不断涌现。为此,UC必须要快速适应市场变化,通过产品矩阵,打造自己的生态。他认为,即使是板球这样,UC一度做得很成功的内容,也不能掉以轻心。今年,UC就推出了锁屏还能听比赛的功能,满足用户需求。 与此同时,在内容方面,UC也开始了进一步的“深潜”。和中国相比,印度市场对内容的偏好更本土化,因此,除了板球,UC也开始在文化娱乐上进行布局。 在周士阳看来,宝莱坞是个相对封闭的圈子,要打入其中,有一定难度。过去,一提UC,相关人士会联想到科技,但如今,团队希望让对方了解,其实UC也有内容、娱乐、文化的属性。“板球再漫长,毕竟只能打几个月,那之后,我们靠什么?”周士阳追问。而一旦“拿下”宝莱坞,或许,UC又能获得一波新的增长红利。 |
正在阅读:阿里的“老司机”们 手把手教印度人民做“十万+”阿里的“老司机”们 手把手教印度人民做“十万+”
2019-07-31 14:52
出处:其他
责任编辑:liwe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