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金氏风筝王赤峰:风筝一做就是60年,老手艺脉不能断金氏风筝王赤峰:风筝一做就是60年,老手艺脉不能断

2018-03-26 18:14 出处:其他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maoyuanwen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什刹海畔,人们轻拉手中的线,一只只风筝在碧空微微摆动。两千多年的风筝文化印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忆里,但在今天,了解风筝文化的人却不多了。

  今年68岁的王赤峰,做了60多年风筝,因擅长做鹰,又有“鹰王”之称。数十年积累中,他研究出概念创新 “无风放飞”,既有传统民间文化韵味,又兼具现代力学理念,堪称一绝。老爷子还将风筝带出了国门,作品被拍出高价,有时甚至一个难求。

  这本是事业上的回春,王赤峰却有自己的隐忧:“真正有兴趣能持久关注风筝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不仅想把自己的生意做好养家糊口,还想要这传了两千多年的手艺能真正传承下去。等老一辈走了,这条脉别断。”

  匠人方寸间的手艺,随着时间缓缓逝去。中国传统文化,正历经快速发展的时代淘洗。

  “没有风也能让它飞上天”

  大竹板子拿刀破,刀刃对着竹子纹理快速深入到底,再反复,直到破成合适做骨架的细竹。再用手顺着竹筋一点点挝折,在酒精灯上烤制成形,一个小鹰骨架就现出雏形了。王赤峰起着老茧的手,熟练地操纵着竹子骨架的弧度——大小风筝不一、模样部位各不相同,就连仅几毫米宽度的骨架交叉处,也是在竹子上打出小孔穿过去的:“几十年,练得就是指尖这些手艺。你们拿这竹子扎手,现在我这双手竹子已经扎不进去了。”王赤峰笑着谈到。

  扎骨架、糊纺布、绘图样、测试提线重心,再到试飞,每做一只风筝,王赤峰都用十分的精力应对。他曾扎一只鹰架用了两个月,做一条生动的小鱼骨架,也得花上一周。作为宫廷风筝的第四代传人,王赤峰自7岁起跟随外祖父和母亲,学习风筝扎制技艺,在他的世界里,做风筝不计成本,也没有时间的概念。手下的风筝,不是普通放飞在天空的物件,而是一份巧思与传承。

  他最为自豪的作品,是亲手制作的盘鹰风筝,没有风就可以飞上天,“鹰王”的称呼也自此得来。青年时他曾被派到内蒙古上山下乡,躺在乌兰巴托的大草原上,观察鹰在空中飞翔的各种姿态,发現了在无风的時候,鹰的翅膀是不动的,卻仍能在天上继续翱翔,于是领悟出个中的原理。王赤峰介绍,要做到无风放飞,风筝必须能够自行向前滑翔,制作时要注意风筝重心点,还要通过对手摇轮的调节,达到盘旋、翱翔的效果。

  做得久了,一时的巧合之举也让王赤峰灵光闪现。一次做百筝展的时候,一只乌龟风筝没处搁,他随手“啪”挂在一盏灯上,绿光透过风筝散射而出,变得愈加柔和。之后王赤峰和女儿做了一批这种乌龟风筝灯罩,在国外饱受欢迎。

  年近古稀,王赤峰的头发已经花白,但在风筝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中,他未曾停步。

  “让你把风筝当事业,没几个人愿意”

  老爷子时不时回想起早年间,到晚上做完了风筝,夜里两点也一个人蹬个小三轮拉着风筝到天安门广场,把车往边儿一靠,拿起只刚做完的试飞一把。那些年,老百姓自发做风筝的人多,广场上放风筝的人也最多。

  可近几年,哪怕是春日踏青里,放风筝的也愈加少了。

  更重要的是,随着老一代一人逐渐老去,这门手艺还能否传承下去。王赤峰说起来有点焦虑:“年轻人都愿意学实用的东西,就算有的喜欢风筝,真的让他当事业去做,就没人答应了。”

  令王赤峰欣慰的是,现在女儿王寒冰已经成为了金氏风筝的第五代传人,经常和王赤峰一起参与文化活动、接待国外友人,4岁的外孙女也逐渐表现出在绘画上的天赋。“其实和大多传统手艺人比起来,我已经很幸运了。”

  为了宣扬这份传统文化,王赤峰和王寒冰没少下功夫。一方面,教小学的孩子们学习风筝制作技术,甚至为他们开发出在室内即可放飞的小风筝;另一方面,他还通过多种民间文化活动,持续传递风筝文化,甚至将风筝带出国门,与国际友人交流切磋。

  但风筝的受众仍然有限。王寒冰坦言:“其实我和父亲都不太了解互联网,发邮件都不太熟练,更加不懂网络营销。” 看到年仅4岁的女儿都会接听智能手机、玩平板电脑时,王寒冰着急了,“现在年轻人都在网上,但我们够不到。很多人愿意买街边地摊的风筝,其实那不能体现中国传统风筝的手艺,风筝文化要博大精深的多,但他们不知道。我们着急啊,又不知怎么办好。”

  老手艺不联网,只能越来越小众

  万物互联的时代,老手艺不联网,只能越来越孤僻小众。其实有不少年轻人对风筝感兴趣,也在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如何让这些人与像王赤峰老人一样的匠人相联系,打通传播壁垒,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让更多人对这门流传了2400年的手艺重燃关注与热爱,百度免费为王赤峰的风筝定制了信息流广告,利用“搜索+推荐”的双重模式,将风筝文化的内容精准推送到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手上。

  基于大数据科学投放的内容,能够找到搜索、浏览风筝等传统文化的线上用户,结合线下地理位置,捕捉到真实精准的用户群,将风筝文化传播出去。数据显示,一周之内,王赤峰风筝的内容出现在北京及周边20万人以上的百度信息流中、获得超过2000多个点击。

  通过百度信息流精准投放的方式,越来越多感兴趣的年轻人可以找到了解、接触传统技艺的地方,兴趣渐渐培养成热爱,王赤峰对这份文化的传承也越来越有自信,他期待着风筝文化复兴,手艺人们专司其职不再焦虑的时候,匠人小作坊在大时代里,愈加游刃有余。

关注我们

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